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由原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化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实质性重组而成,2024年底获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实验室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开展机器人学基础前沿研究为己任,致力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重大科学工程提供所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实验室将联合各科研机构,构建以本实验室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研究,推动我国先进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正式发布《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资助方向
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围绕以下七个方向进行资助:
方向一、微纳米机器人前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类生命制造技术、靶向递药技术、纳米机器人精准导航技术、微纳米尺度精确可控制造技术、集群协同技术、微纳米尺度量测分析表征技术等。
方向二、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感知、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灵巧高精度操作控制、视觉语言大模型、具身智能导航、复杂任务自主决策等。
方向三、智能医疗机器人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多机器人协同系统研究、力触觉反馈控制技术、柔性控制技术、脑机接口融合技术、康复辅助技术、人机协同控制、信号量化评估方法、生机电融合技术等。
方向四、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煤矿机器人关键技术、液压机器人关键技术、高海拔无人科考、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自主决策系统、多集群协同感知技术、智能自主决策等。
方向五、面向海洋探索的智能自主机器人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海洋运动控制研究、海洋机器人智能化设计与应用、海洋机械手驱动控制方法研究、多模型控制自主作业研究、海洋场景自主感知技术、海洋安全控制研究等。
方向六、空天智造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空间环境感知研究、非结构下环境灵巧操控技术、航天航空协同装配控制、视触觉反馈技术、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在轨制造技术等。
方向七、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安全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监测技术、工业互联网主动安全控制、工业互联网安全运维与故障诊断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漏洞挖掘等。
二、申请条件
1、申请人必须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外的科研人员;
2、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3、申请人应具有独立或牵头完成课题既定成果的能力;
4、承担本实验室在研开放课题的科研人员不得重复申报;
5、鼓励优秀青年学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申请;
6、申请人需联合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报,以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持续性,鼓励高校、企业及国际团队跨单位合作。
三、资助说明
1、资助额度: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金额5-10万元。
2、研究周期:2025年9月1日-2027年8月31日。
四、成果管理
课题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须标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课题(课题编号:########)。英文为:Supported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No:########);同时在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的位置上标注实验室名称(不限完成单位排序)。本实验室全称为:“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英文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
五、经费管理
开放课题经费严格按《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执行,主要用于设备费、业务费和劳务费。
六、结题要求
与实验室合作发表SCI论文1-2篇,并标注由本课题资助;对实验室开放研究成果相关程序接口及数据集;完成结题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提交成果清单。
七、受理方式
请各位申请人于2025年8月10日前提交开放课题申请PPT(带录音)和开放课题申请书。
开放课题PPT和申请书要包含1)和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互补性;2)对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促进性;3)考核指标里要明确发表高水平论文情况;4)PPT时间不超过8分钟;5)申请书电子版请提交个人签名并由院系加盖公章的扫描件。
PPT和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zhangchan@sia.cn 。纸版申请书(签字盖章件)一份请邮寄至:辽宁省沈阳市南塔街114号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张老师收,联系方式:024-23970130。
八、其他
1、申请材料需真实有效,如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取消资格并通报;
2、本指南最终解释权归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所有。
九、附件
《2025年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