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2025.04.16):李宁:为外骨骼机器人更好地“与人共融”执着前行
“人机共融机器人就是能够与作业环境、人和其他机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的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趋势。”刚刚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自所)助理研究员李宁一谈起自己科研攻关的领域就显得格外自信,他说:“我要为外骨骼机器人更好地实现‘与人共融’不懈努力。”
外骨骼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人、机、环境自然交互与互动是李宁专注的科研领域。在依托沈自所建设的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内,李宁介绍,从生命体,尤其是人体运动机理出发,开展机器人研发设计,开展类生命机器人研究是沈自所重要的研究领域。他所从事的科研就是从人体细胞研究出发设计机器人,通过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压力、光照、磁场等刺激,开展细胞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细胞的不同机理;同时在身体尺度,采集肢体的运动参数;再将细胞级与身体级运动相结合,研制开发类生命机制的机器人并“反哺”到人体,实现运动辅助等应用,形成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至微观的理论与实践闭环。
外骨骼机器人是李宁研究的重点项目。他介绍,脑卒中(中风)是全球首位致残、次位致死疾病,脑卒中后形成的运动障碍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活品质。我国大约有4.6亿人存在运动辅助需求,外骨骼机器人就成为康复医师严重不足的解决途径。
“我们项目组提出基于类生命机制的外骨骼机器人,通过类肌肉驱动模型、分布式感知机制及人机协同控制方法,可实现机器人与人体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协同,推动外骨骼机器人由‘辅助人’向‘融合人’的范式转变。”李宁说。
李宁举例说,如中风偏瘫患者手部运动机能降低,将与手部细胞运动功能相似的功能配件集成后形成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助力患者拥有手部运动的能力。项目组目前已开发出刚性、柔性等多种类型的外骨骼机器人,可应用于脑卒中后不同运动功能障碍病人的康复训练,未来的愿景是研制出适合各类不同需求场景的外骨骼机器人。“这是一种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将生命系统与机电系统相融合的探索,有望使外骨骼机器人与人共融,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
新沈阳人锚定科研发展道路
刚刚33岁的李宁在沈阳学习工作已有10年时间了,他笑着说:“我是一名新沈阳人。”
李宁在武汉理工大学就读时曾代表学校参加在东北大学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参赛之余,他到沈自所看望师兄,一下子就被沈自所浓厚的科研氛围与先进的实验条件所吸引,毕业保研时自然而然将沈自所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李宁觉得,沈阳市为青年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得到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住房补贴等诸多政策支持,让他更安心在沈阳发展。
“我还很年轻,未来科研道路还很长,需要静下心来、坚定前行。”李宁表示,未来一方面要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着眼于成果落地与转化,让成果早日走出实验室。“当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帮助患者提升行动能力,减轻其病痛和生活负担,那么我的努力就更有意义和价值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