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5.05.11):走近地震救援机器人

发布时间:2015-05-11

原标题:走近地震救援机器人(新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11日 20 版)

图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旋翼无人机地震救援机器人。

沈阳自动化所供图

  不久前,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受到全世界关注。每次强震之后,救援工作最为关键也最为艰巨。由于地震发生后废墟结构极不稳定,很容易对在废墟中救援的队员造成威胁。涉核、涉化设施的震后救援,更是充满危险性。一些大面积的倒塌建筑,可以借助机械挖掘搜索,但一些缝隙、狭小空间等,救援队员进去有危险,大型设备又没有“用武之地”。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些特定的设备来完成搜救。

  在2013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救援和灾后排查工作中,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两款地震救援机器人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帮助救援队员们圆满地完成了救援任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两款“聪明”的机器人。

  首先是废墟搜救可变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进入废墟内部,利用自身携带的红外摄像机、声音传感器将废墟内部的图像、语言信息实时传回后方控制台,供救援人员快速确定幸存者的位置及周围环境,同时还能为实施救援提供救援通道信息。在芦山地震救援行动中,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和另外一款机器人生命探测仪在震区实现了多种典型环境的搜索与排查,徒步十公里,实现了20余处废墟环境排查。

  旋翼无人机是另一款非常厉害的地震救援机器人。在地震发生后,旋翼机器人可以充分发挥小巧、轻便、低空等特点,克服地形、气候、气流等大型飞机较难应付的困难,多次起飞执行任务,获取灾区路况、灾后被毁建筑物分布情况,通过悬停方式对震后危楼进行生命迹象搜索,实时把高分辨影像和图片传到地面控制台。救援队指挥者会根据传回来的影像及位置数据,有针对性地安排救援人员开展细致排查,可有效加快救援进程,减少人员消耗。在芦山地震中,它功不可没。4台机器人共排查了6个乡镇,获取了近50平方公里震区的空中信息,排查了高层危楼50余栋,大大提高了国家救援队灾后排查救援工作效率,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高度评价。


附件下载: